返回顶部
近期,车妖妖平台发布了2018年汽车销量排行榜并对此进行了微评,今天,妖妖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和汽车市场整体销量的下滑,让这个冬天有点冷。这一年,哪怕行业整体不算乐观,阴霾中也总会有光:环比增长让人略感欣慰。开年第一周,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东风日产等领衔的第一梯队,已经秀出了2018年的成绩单。然而有的企业,正面临负增长的魔咒,有些经销商也赔了不少本钱。
这个行业,一直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我们除了会关注行业内的好消息,也经常会关注那些承载行业心酸的人们,这样,我们看到的汽车行业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也是完整且真实的。
卖车vs囤车
经销商手里的库存,就是批发数和上牌数之间的差额。部分车企预估到自己完不成年度销量任务,可为了让成绩单好看,就开始调整经销商的库存量,这也可以算行业潜规则吧。
这种“囤货式销售”其实并非只存在于汽车行业中,对于部分车企来说,已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再加上降价销售,结果必定越卖越赔。他们之所以仍然会选择这种做法,无非是因为达到了一定要求的销售量厂家会有返点来补贴。
对于经销商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当市场利好的时候,没库存,而手里有一堆订单;更痛苦的是,当市场低迷的时候,展厅内外全是车,而手里没有客户。
据我国相关权威机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2018年1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6.1%,环比下降9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8.33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警戒线之上。
现在大部分4S店都有库存,经销商也都有现车。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无论2018年如何走过,“清库存”都将成为不少品牌经销商在2019年的一项重要任务。
价格战vs品牌
不久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中明确规定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仍为10%。这也意味着,不少希望通过购置税减半政策助力汽车市场回暖的愿望落空。
因此,不少厂家和经销商开始自掏腰包去刺激销量,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汽车人都知道,市场情况不乐观时,降价是最立竿见影的手段之一。可直接减价,不仅有损身段,还有扰乱市场的嫌疑,所以,在购置税上做文章成为顺理成章的方式之一。
然而,这种做法或许可以暂时缓解销量压力,可是依旧无法实现大幅增长。而且,在某品牌因此尝到甜头后,其他企业也会趋之若鹜。当没有了价格优势,车企又该如何为销量注入一剂强心针呢?
这时,品牌的价值体现就尤为重要。
品牌vs危机意识
2018年,新能源让人眼前一亮,“造车新势力”前仆后继,除此之外,电动化、智能化也正在汽车行业普及,在不断持续投入的条件下,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步入春天。可在残酷的大环境下,类似这种新概念噱头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开始了“硬碰硬”的较量。谁将在2019年成为第一个迈过5万辆门槛的企业?对于传统车企,技术和产品上是否也要思考如何做好充足的准备?
笑到最后才是最终赢家,一时的光鲜亮丽与黯淡无光并不能代表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的是产品品质、技术储备、转型速度、服务升级等战略性调整。若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自主品牌似乎更有危机感,沟通也更高效,自然走的也更快一些:
——喊着“时代淘汰你与你无关”的长安汽车已经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长城汽车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将业务拆分为四大板块,哈弗在3个月时间里有了主打智能化的F系;
——上汽乘用车以第一款互联网SUV为起点迅速发展壮大……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外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波澜,可要知道外资企业强大的技术支持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会在未来一步步体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众SUV产品谱系的不断完善,2019年很有可能会见到德系和日系车之间的“火拼”。而“锅从天上来”这句话或许就概括了自主品牌和美系诸强的状态。
2018年的销量数据中不排除掺有水分的可能,只能说这种水分里有肉眼看不到的难处,就像“压库”对于经销商一样。车企身在其中,甘苦自知,如同有的企业肩上扛着的可能是一个省的GDP重任,他们比谁都明白,所有的选择都是再三权衡后的无奈之举。
“活下去”已经成为激烈的价格战竞争中的首要目标,虽然我们不鼓吹库存与降价,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能这样做的企业肯定也有它的过人之处。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你所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这条路或许很艰辛,或许没有终点,但是总有路口,也总有转机。
就像北汽厂家在新的一年里并没有对经销商设置任务要求一样。
毕竟,只有熬过寒冬,才能迎来春暖花开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