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一轮汽车科技革命的“领头羊”,市值已过万亿美元的特斯拉或许正在给我们做一个示范。目前,特斯拉已经具有或正在发展的业务有四大板块:第一板块,造车卖车。这是传统汽车企业一直以来坚守的业务模式。在这一块,特斯拉正在加速前行,今年三季度其完成交付2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73%,再创历史新高。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今年可能会冲击100万辆目标。马斯克前不久声称,2030年特斯拉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目前,全球汽车公司销量最多的是丰田,大约在1000万辆左右,特斯拉这个目标能实现吗?如果各国政策允许的话,完全有可能,一方面,将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销量集中度跟现在的手机一样,会相当高;另一方面,特斯拉具备这样的实力,除了品牌、产品、技术优势之外,特斯拉还极具成本优势。目前,在其它新能源汽车竞争对手们仍大幅亏损的前提下,特斯拉已经开始实现赢利。今年三季度,特斯拉净利润已超过16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89%。特斯拉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赢利能力?其关键是能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又是其倡导的更直接、更简单、更接近事物本质的这一理念在起作用。比如在制造环节,据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大门就是由一个集装箱改建的,因为马斯克认为这与造车没什么关系(就像特斯拉最近的股东大会在未完工的奥斯汀超级工厂搭个简单的台子举办一样,他认为这与大会的内容没关系);比如在供应链环节,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都自己掌控自己做,需要外购的也尽量减少各种“中间关系成本”;比如营销环节,没有公关广告营销活动等投入,几乎接近“零成本”;比如销售环节,采取直销模式,先收钱再生产,免去了货物层层转换中的成本以及支付给经销商的佣金,等等。我估计,今后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特斯拉提升销量的一个重要“杀手锏”就是继续降价,将来消费者花十万元左右就能买一辆特斯拉完全是有可能的。第二板块,保险业务。10月14日,特斯拉宣布在美国德州上线保险业务,其将基于用户的实时驾驶行为提供车险服务。简而言之,相比传统保险公司根据用户的信用、年龄、性别、理赔记录、违章记录等因素决定保险费用,特斯拉则是基于用户日常的驾驶行为来决定保险费应交多少钱,这样更科学、更公平。为什么在汽车金融这一领域,特斯拉着重做保险业务而没有做分期付款业务?我认为其在这方面有差异化优势,因为其有能力掌握所有用户驾驶数据,而这是单纯的传统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第三个板块,能源业务。今年6月,特斯拉宣布在中国拉萨开设第一个光储能一体化充电站。该充电站利用太阳能充电,并将收集到的电能存储到各种储能设备中,供电动汽车补能使用。与此同时,还宣布在中国设立新能源部门——特斯拉能源,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太阳能屋顶系统和Powerwall家用电池组。在去年特斯拉“电池日”上,马斯克专门介绍了4680电池。该电池电芯与众不同的是采用无极耳设计,尽量减少内阻,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经过近一年开发,该电池现已进入试产阶段,很有可能明年再Moder Y 上装配。在能源业务领域,特斯拉业绩同样增势强劲,今年前三季度收入逐季度递增,第三季度已实现8.06亿美元的收入。第四版块,机器人业务。首先,深耕自动驾驶。为此,特斯拉推出了“DoJo”超级计算机,用它来训练Autopilot。该计算机采用7纳米制造工艺的D1芯片,具有1024gigaflops(即每秒1024亿次)的处理能力。马斯克认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最终会比人类更好,至少比人类好200%和300%。其次,基于DoJo,特斯拉还推出了一款名为“Tesla Bot”的人形机器人。据介绍,用在特斯拉汽车上的摄像头会成为Bot的眼睛,胸腔内装有特斯拉FSD芯片,此外,刚刚发布的多摄像头视觉架构的深度神经网络系统也将用于开发Bot。马斯克称,特斯拉几乎拥有人类机器人所需的所有部件,因为其已经制作出了特斯拉这种“带轮子的机器人”。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特斯拉的转型,是基于汽车将成为一个”移动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的转型。在纵向层面,其进一步实现了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垂直整合;在模向层面,以汽车为支点,拓展出了新的版图,打开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从电动汽车到新能源,从自动驾驶到超级计算机,再到机器人,特斯拉已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汽车科技公司。回过头来看,我们绝大多数传统汽车公司转型的视角是狭窄的,是有局限的,我们转型进入的网约车、物流等领域,现在已经是“红海”,是存量市场上的生死博弈;我们在转型必备的自主核心技术上是缺失的,比如新能源汽车核心的电池技术与储能技术,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芯片与操作系统,主机厂没有这些硬核技术,将来不会有生存空间。10月25日,特斯拉市值一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九大传统车企(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福特、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市值之和。我听到不少人说这是炒作、是泡沫,但在我看来这是趋势、是方向。它代表着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向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时代迈进。大约四、五年前,《汽车商业评论》曾做过一期封面文章:“杀死传统汽车”,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再过十年可能就会变成现实。那时,杀死的不仅是传统汽车,自然也包括不转型和没有找准转型方向的传统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