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哈喽大家好,我是一个拥有两辆新能源车的车主,做新能源小白鼠已经四年之久。虽谈不上新能源汽车骨灰级车主,但也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过程,从最初150-160公里的续航,慢慢演变到260-300公里,直到今天500-600公里续航的车型,我看到新能源汽车正朝着一个朝阳方向发展。
今天,我就带着我这辆开了四年之久、还是蓝牌的新能源汽车,给大家做一个续航测试。
我的情况:充电不愁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用来测试的车,这是一辆2016年6月购买的江淮IEV5。当时宣称的工况续航是170公里,最大续航能跑200公里,电池的容量为23度电。在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续航里程可能有点捉襟见肘,但当时续航达到170公里的车型,已经算同时代中的中高端车型。
而且,当年如果不是两厢车,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可选性可谓少之又少,因此,江淮IEV5在当时也算风靡一时。
当年我还有幸参加了第一电动的活动——电车去哪儿玩,当时的车标还保留至今。可以说,这辆车虽然也经历了不少风雨,但是车标质量非常好,足以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给车标来张特写)
回归主题,在北京,汽车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属于不幸中的万幸。
当年不用摇号直接买车有京牌的时候我错过了,2012年买了外地油车后政策开始逐步收紧,从开始进五环需要办理进京证,到后来进六环就需要办理进京证,一直演变到如今限制一年十二次的次数。
所以在2016年我当机立断改了新能源指标,当年就成了新能源车主。
我所处的环境是北京郊区,家里的房子还是平房,这给了我很大的便利。
首先自家房后面就有空地随便停,没有一毛钱的停车费;其次就是充电桩安装很方便,加上最让人羡慕(唾弃)的冬季煤改补贴,电费那是相当的香。
再来晒晒我的充电装备吧——一个七千瓦的星星共享充电桩,外加自己接的插线板,直接十安插头接上就可以飞线充电。
还有一个VIP中P的桩,是当时买车时安装的智达3.3千瓦的充电桩,这个桩是大雪、雷暴等特殊天气时使用的。
(此位置为平房的门洞,
关上门就是一个封闭的停车位)
好的,闲话少叙,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179公里续航的车最终跑了90公里
首先是满电测试,小计归零。电车温度三格,总里程82,528km。
测试时间是下午两点左右,温度为全天最高,但也只有2度而已。为了测试出一个最大续航,前百分之二十的电量没有开暖风,一直正常驾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温度也逐渐降低,没办法,只能把暖风打开了,此刻电量已经消耗了百分之20,行驶了21公里。
这里我啰嗦一下,可能现在新接触新能源汽车的车友感受不到当年我们小白鼠的体验。当时的新能源汽车漏风(因为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所以无论行驶多久,前机舱始终是凉的,加之密封不好,会有气流进入车内,我们俗称漏风),会让驾驶者的腿部以下冻得麻木,所以必须开暖风,要不然遇到突发情况,脚的反应速度会比平时慢很多。当然,这只是当时新能源汽车的毛病,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漏风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回到行驶过程,整个测试没有高速路段,算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市内测试。
时间来到晚上七点,此刻北京的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4度。测试完后的电量剩余16%,电池温度升高一格,变为四格,总里程为79.1公里。
之所以没有把电量用尽,是为了看看低电量在室外停留一晚有没有掉电的现象。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起发现电量降到了11%,凭空消失了百分之五的电。而经过一晚上的冷冻实验,电池的温度也降到了三格。通过上下两张图片对比发现,虽然里程没有丝毫改变,但显示的电量却消失了5%。这也是有些新手司机疑惑,车在前一天晚上显示百分之百,为什么第二天电量会变少的原因,电池的温度会影响续航的里程显示。
最终的测试停留在90.1公里,至此电量已经完全不显示,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推算,大概还有三四公里的续航,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太狼狈(推车),也为了保护电池,就不做最后的测试了。
总结:开了四年之久的电动车,续航确实有些缩水,尤其是冬季,感受更为明显。这还是在午后的测试,如果是从清晨开始测试,估计结果更不尽人意。
所以在此给各位新能源车主一些建议,一是可以给自己的车做一次极限挑战,心里知道它的实际续航能力,避免趴窝。二是有条件的话多留点电,毕竟车上有电,心里不慌,熬过冬天,春天它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