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最近,“国内大循环”这个问题特别热。
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政策,那就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所谓“国内循环”,按照我的理解,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国内生产、国内销售。这种循环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么这一次的提法新在哪里呢?一个是“大”,一个是“主体”。所谓“大”,讲的是广度;所谓“主体”,讲的是深度。也就是说,在广度上、深度上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没有覆盖的地区、没有覆盖的市场这次要全覆盖;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在国内市场所占的比例,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于是有人问,这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政策将会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呢?在这里我略作分析。
先说机遇,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自主品牌整车迈向中高端带来了新机会。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人的民族热情空前高涨,这种氛围有利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过去,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不好的时候,日本车就会受到一些抵制,就不太好卖;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不好的时候,韩国车销售也受到过影响;现在,中美关系越来越僵,美国车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产品自然也不会好卖。留下的空间给谁呢?自然会给包括自主品牌在内的其它品牌。
另外,自主品牌近些年产品确实进步也很快。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进一步拉近了与跨国汽车公司之间的差距,而且已超越韩系车,接近美系车,下一步主要的新对手是德系车、日系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客观地讲,表现突出的几家其产品比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做得还要好。现在主要缺的是品牌认知度,而目前这种氛围恰恰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是为自主品牌零部件开拓市场提供了新空间。自主品牌零部件发展中最大的困难是难以进入整车厂的配套体系,即使进入了,所占份额也比较小。现在,国内零部件企业有三类: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自主品牌。前两种一般随跨国汽车公司而来,主要为其配套,跨国汽车公司从品质和利益考虑,一般只会用他们的产品;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也会尽量选择这两类企业成熟的产品。
现在,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为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一些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已开始将过去不太考虑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纳入备供的范围;另外,有的合资企业为保证生产,也开始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为自主品牌零部件开拓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然,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内市场供应增加,供求失衡进一步加剧。过去三年,我们整车出口一直在120万左右,尽管总量不高,但多少也是一个数量。今年预计至少减少1/4(上半年同比下降23.6%,6月份同比下降47.1%),这多出来的30多万台车就需国内市场来消化。更具挑战的是零部件,去年我们零部件出口为530亿美元,今年肯定会大幅减少(上半年同比下降19%,6月份同比下降18.1%),这将给零部件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关键技术进步提升的速度将会有所放缓。中国自主品牌这些年的进步,除了中国人的勤劳、努力之外,主要得益于通过合资、合作等手段向外方学习。即使到现在这个阶段,要说我们自主品牌究竟掌握了多少关键核心技术?掰着指头数来数去,也没有多少,主要还是靠“整合资源”。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构建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体系的能力,应该是“十四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这个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不然,即使新的政策给自主品牌留下了空间,没有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这个空间我们也不可能占不了,占了也守不住。
最后,我想说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一个短期策略,而有是一个长期方针,因此如何应对需要汽车企业好好关注。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些也就是开了个题,算是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