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方运舟是全国人大代表、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前几天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番话,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他说:“造车还需要很多基本功,很多我们趟过的坑,小米都需要再趟一遍。汽车企业的系统不是招几个人就能建立起来的,要一定的技术积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系需要积累,不是依靠资本,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上大资本很多,但都不是轻易地造出一辆车。”
方运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位“老人”,也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新能源汽车专家。2003年我在奇瑞分管销售时,他就开始深耕新能源汽车技术,后来还师从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欧阳明高攻读博士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多个与有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支撑科技计划。2014年,他带领创业团队在世界互联大会诞生地——浙江桐乡,创立了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哪吒汽车。
听了他的这番话,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一、互联网企业造车会遇到哪些坑?二、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开这些坑?
总体上看,互联网企业造车会遇到两类坑:一类是“质量坑”,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第一批造车新势力,基本上都遇到过一系列不同的质量问题,这其中包括在不同品牌中曾发生过的自燃、车顶漏水、刹车失灵、磕碰断轴、黑屏等等;另一类是“服务坑”,比如同样曾发生在不同品牌上的上市“跳票”、下订单后价格上涨,实车与前期宣传不符,新款上市割老用户韭菜等等。
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坑?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两个字——时间。正如方运舟董事长在前面所说,造车需要基本功,需要建立一套体系。而这些都没有太多的捷径,需要一步步花时间在实践中完成。
在造车方面,首先,造车从研发、到造出样车,再到正式生产,中间要做无数不同气候、不同路况下的实验,本身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特别是这中间它需要一个非常长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这个周期可以适当缩短,但是无法省略任何一个环节。
其次,一辆车从造出来到小批量试制,再到大规模批量上市,也需要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这与互联网公司开发产品不一样,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一旦有短板,就会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而互联网公司以往开发产品则是比谁有长板,谁的长板够不够长。
在销售服务方面,也是这样,打造一个销售服务体系,也需要从一个店到多个店,从一个区域到多个区域,从几项服务到多项服务,而这就有一个从0到1,然后再复制到多的过程,而这也需要时间。单讲培养出一支这样大规模的销售服务团队,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而时间恰恰是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等新造车进入者最为关注的,因为产品上市晚了,市场上销售的先机就少了,资本市场的机遇也就失去了,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矛盾,更是难以解开的结。
所以,方运舟董事长说他们趟过的坑,小米需要再趟一遍。对此,我是基本认同的,只不过因为小米资金实力雄厚,又有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支撑,有可能做到尽量少踩坑,或者踩了坑后很快能从坑中爬出来。
因此我特别提醒,小米以及后来的造车新进入者需对此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要不然,到时候就可能手足无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