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8月10日,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发表了一个年度演讲。
对于这个演讲的内容,我反复看了三遍,在此谈一点感想。我认为,它给目前正在进行的自主汽车品牌高端化带来了两个有益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要充分发挥老用户的作用。雷军说,三年前他们开启了高端之路,做小米10。他当时算了一下帐,整个产品线要投入十亿元,再加上昂贵的开发费用,以及4G升5G带来的原材料大幅度飙升,小米10不亏钱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定价要超过4000元,二、至少卖200万台以上。
一看到这个预测结果,他和团队都傻了。以前小米旗舰手机定价都在3000元以内,一下子定价到4000元,小米的米粉们能接受吗?
于是,他们通宵达旦地想办法,比如,怎么破圈,怎么影响商务人群,甚至想找一个跑车品牌搞联名,最后都觉得这都不是应有的答案。
后来他反复思考,觉得只有一条路可走——相信米粉,依靠米粉。他算了一下账,中国正在使用小米手机的人有一亿多人,只要有2%的人相信和认可小米的高端手机,就能实现目标。
定下这条路之后,他们全力以赴,结果从去年2月13日发布以来,小米10系列卖出了577万台,至今小米10S还在持续热销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自主汽车品牌高端化要建立自己的粉丝群,通俗地讲,就是要相信老用户,依靠老用户。
对于这一点,我们自主汽车品牌做到了吗?根本没有,或许思想上已经认识到,口头上已说到,但具体行动上没有做到。
这里我举一个小例子,一年多前,我想到了一个创意方案,叫“老车主训练营”,创意来源于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汽车用户的感受,那就是自己开的车有不少功能,它是主机厂研发部门模拟用户需求反复打磨开发出来的,但是用户从新车开到下一次换车,其中至少30%的功能(甚至更多)根本就没有使用过或充分使用过,这意味着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都浪费了。所以,我建议在用户买完车后的一两个月内,厂商将其召集回来,搞一个“老车主训练营“,教他们怎么开车、怎么用车,同时“以老带新“,让他们带几个亲戚朋友过来,顺带着可以卖新车。
这个方案我给几家大汽车公司董事长说了一下,他们都说好。但后来我到下面问了问执行得如何,结果是没有下文,主要原因是组织架构不支持,公关部门只负责组织发文章、发视频要点击量,营销部门主要是搞一些收集用户线索的活动,售后部门主要是搞一些保养维修优惠活动,而且推广预算还很少。所以,专门针对“老车主训练营”这种项目,不知道谁来牵头负责?谁来出钱?如何考核?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传统汽车公司的组织架构、机制、文化根本不支持“To C”,如果不在这方面进行彻底改革,有一天必将会被淘汰出局。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传统汽车公司中走高端化之路的企业,可以说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他们大多数有上千万数量级的老用户,为什么高端化之路还走得这么艰难?关键是老用户这篇文章没什么做好,没有真正相信老用户、依靠老用户,而更多的是“喜新厌旧“,结果是老的没用上,新的没抓着,所以一个月只卖几百台、上千台就不奇怪了!
或许有人说,在高端化之路上比较成功的蔚来、小鹏、理想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过去没有老用户,他们不也获得初步成功了吗?
在这里我给出一个不太成熟的答案,他们过去也有老用户,而这些老用户就是他们过去在互联网领域形成的粉丝。正是这些粉丝追随着李斌、何小鹏、李想,所以才有他们今天的初步成功。造车之后,他们更相信这帮粉丝,更依靠这帮粉丝,所以才有今天的成绩。大家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启示,要有领先的“硬核技术”。小米10大胜之后,雷军和团队乘胜追击,将相机的传感器直接整到手机上推出了Ultra(极致)这款产品,大比分地领先对手,拿到了全球影像技术第一名。
在这一过程中,雷军和团队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比如刚开始传感器大得吓人,造型上不好协调等,但这没有使他们改变初衷:要为影像发烧友专门做一款手机,主攻相机,将影像技术做到全球第一。在不惜代价、不管不顾追求极致影像体验的过程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方案:在凸起的相机边上加上一个小屏幕,这最后反而成了产品独有的特点。
雷军事后总结道,主要是影像这个功能做得太好了,消费者因为如此强大的功能,接受了它的设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自主品牌要高端化,必须要有领先对手的“硬核技术”做支撑。
目前,走在自主品牌高端化之路上的汽车企业中,有哪家汽车公司自己拥有“全球第一”的领先技术?至少我没有看到,现在大多数企业是在集成别人的技术,整合别人的技术。
就拿现在在高端化方面初步成功的两家企业来说,传统造车企业中的一汽红旗,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吗?至少我不知道,它主要是靠这么多年来形成的品牌积淀与现在“新国潮”带来的机会。当然,颜值设计也是不错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吗?我看也没有,它靠的是领先一步抢占赛道和“ToC”的用户服务体系。如果没有“硬核技术”支撑,这种高端化之路也不可能走远。对于这一点,这两家企业的掌门人肯定意识到了,在这里无须我未赘言。
在“硬核技术”方面,传统造车企业中,我看到比亚迪、长城一直比较努力,有一些技术亮点,比如在混动、电池技术方面正在形成独具的优势。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小鹏也在积极探索,在智能化方面已形成了一套领先的技术体系,但离“全球第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具体的“硬核技术”,本人学文科出身,了解得不是很透,但有一点我觉得需要提醒一下。在技术改关上也要“聚焦”,集中力量专攻一点,而这一点最好与用户的体验直接相关。
将用户体验与硬核技术完美结合,朝着这条路走下去,品牌高端化之路就可以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最后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