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众所周知,SAE将自动驾驶等级分成了L0~L5几个等级。今年3月9日,工信部也出台了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计划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与SAE标准一样,也将自动驾驶的等级划为L0级到L5级。
而这其中最不受“待见”的可能就是L3级的“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了。随着近日奥迪宣布放弃在其车型A8上量产L3级自动驾驶的计划。这个处于中间地带的L3级自动驾驶再度引起了众人的热议。
自动驾驶之路
目前,无论是注重技术积累的传统车企还是以科技为卖点的造车新势力,都开始大规模应用L2级的辅助驾驶技术了,然而技术的成熟也代表着市场的成熟与饱和,当L2逐渐成为标配,在宣传上“不够用”时,众车企和供应商纷纷向更高级别发起了冲击。分歧争议也正是在这时出现的。
L3级的定义为限定条件下的自动驾驶,即在系统所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转向和加减速等操作由车辆本身完成(包括路况探测和反应等任务),这种情况司机可以将驾驶权完全交由自动驾驶车辆,然而在必要时人类驾驶员需要进行接管。
L3的尴尬就在于“必要时接管”,这一要求对技术操作和法律界定提出了巨大的难题。自动驾驶的初衷是要解放驾驶员,但在L3级的自动驾驶中,驾驶员反而会因为要操心“接管”任务,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而且在一些意外情况出现时,人类驾驶员是否来得及反应并进行接管?如果说L4的目标是去掉人类司机,L3则是自动驾驶系统和人类司机共存,并且相互接管,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更多的事故发生。
在法律层面也是如此,当出现交通事故时,自动驾驶与司机共存的状态会让责任界定变得相当困难,提醒义务、强制干涉义务、操作不当,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适用于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双手放开方向盘驾驶、用挂在方向盘上的金属环骗过感应系统等在我国都是违法的。而法律法规问题也是奥迪等车企最为顾虑的地方,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责任难以划分,还会对品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L3级是否会被跳过?
奥迪早在2011年就开始进行L3级别自动驾驶的研究,并在2017年率先在奥迪A8推出了L3级自驾技术的Traffic Jam Pilot(TJP),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梯度乃至领跑者。这次的放弃无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奥迪、沃尔沃等车企相继放弃L3自动驾驶的量产,很多供应商也推迟了L3自动驾驶的时间表,例如行业巨头博世便将L3自动驾驶的量产时间,从2019年一直推迟到2021年,最新的时间表充满了不确定性。
其实,各国对L3自动驾驶相关法规和政策可以说是L3落地的基本条件。但直到现在,国际监管机构连最基本的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审批流程都没有达成一致,主要市场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L3级自动驾驶上路的政策。因此,这其中除了技术,还有政策和市场的因素参与其中。
与奥迪相比,也有很多其他车企并不排斥L3。同属BBA的宝马、奔驰计划今明两年推出各自的L3级车型。而一些国内的车企也开始有所行动,甚至推出了L2.5、L2.9、L2.99等自己发明的概念。
那么如何解决L3的系统安全性问题呢?目前最常用的做法便是冗余和备份:车辆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系统都提供双冗余设计,也就是在所有关键环节,都配备两套软硬件,确保其中一套失效时,自动驾驶系统仍可以正常运行。
例如Waymo目前已经在其自动驾驶系统的电源、定位、感知、控制器、执行器各个部分都实现了双冗余。博世的L3解决方案也在感知、定位、决策、执行四大技术环节设置了相应的冗余。
当然,还有预先的强提醒。车辆可以通过声音、灯光、座椅感知等方式,提前通知司机进行接管,以应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但这同样非常考验系统的可靠性。
而所有这些,又无疑会增加车辆的成本,并对车身设计、结构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一切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七七八八了。法律法规和伦理问题却仍摆在面前。这也是自动驾驶所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之一。
自动驾驶市场无疑非常诱人,然而也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相关法律政策迟迟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跳过L3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或将L2级辅助驾驶做的更加扎实,或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做好准备,打持久战,相信市场也终会给予不错的回报。
虽然特斯拉可能不是“鲶鱼”而是“鲨鱼”,但也不代表国内车企就毫无招架之力。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中国车企也不必妄自菲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对手、研究对手之后,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发挥出自身优势。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特斯拉的降价,相信能激发出国内新能源车企在降低成本、加强创新、提高服务等方面的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甚至可能会加速推动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和兼并重组。对手越强大,自主品牌车企才会更努力、成长才会更迅速。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逐渐壮大的过程中,在市场格局未定、还存在许多机会的当下,特斯拉的搅局未必是坏事。通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特斯拉很可能会成为做大国内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这块蛋糕的有力推动者。
另一个影响则是在零部件产业。在迎合补贴新政采取降价措施后,特斯拉必然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进一步加大零部件供应链的本土化,这也是降低整车成本的重要举措。能够进入特斯拉的供应体系,受益的将是国产零部件企业。随着中国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未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将因此受益,这与此前苹果给国产智能手机行业带来的影响如出一辙。
正如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面对特斯拉迅猛的发展势头,当下急需做好应对准备的,还应该包括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和专注智能网联汽车的企业。特斯拉降价,很有可能会引发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价格下调,这将缩小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之间的价格差距,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使其在整个汽车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而对于专注智能网联汽车的企业来说,特斯拉在这一领域一直都走得比较“激进”,随着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使用者的不断增多,它将收集到大量中国的实际道路和驾驶行为习惯等数据,由此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值得重视的是,根据业内人士的判断,价格已经下调的特斯拉,随着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高,还存在进一步降价的空间。因此,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还是传统汽车企业,都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如果说特斯拉这一波降价在意料之中,那么对于未来还将出现的价格下调,中国企业做好准备了吗?